水土保持通报

综合新闻

水土保持公报发布,北京全市域水土流失面积和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08

小流域综合治理推动水土修复

与2020年动态监测成果相比,2021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90.92平方公里,减幅4.36%,其中轻度、强烈侵蚀面积均有减少,减幅分别为4.35%、54.50%,部分强烈侵蚀面积转成中度侵蚀,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双下降”。而与2011年本市第一次水务普查成果相比,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了1207.08 平方公里,减幅达37.70%。水土流失面积呈现由高强度向低强度变化的特征,剧烈和极强烈水土流失面积基本消除,北京市近十年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

公报内容显示,2021年,北京市水土流失总面积为1994.7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2.16%,土壤侵蚀类型为水力侵蚀。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981.44平方公里,中度侵蚀面积12.38平方公里,强烈侵蚀面积0.96平方公里,分别占全市水土流失总面积的99.33%、0.62%、0.05%,无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

小流域综合治理对水土保持具有重要作用。2021年,北京共实施5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治理面积达487.7平方公里,涉及门头沟、房山、昌平、怀柔、平谷、密云和延庆7个区的38个乡镇、84个村。共整修梯田365.31公顷,新增水土保持林1.24公顷、经济林104.89公顷,村庄绿化美化35.74公顷。新建防护坝3.6公里,修复河滨带5.35万平方米,清理沟道堆积物2.63万立方米。新增各项治理措施保持土壤量2.07万吨,涵养水源量70.58万立方米。

强化监管遏制人为水土流失

与此同时,水务部门还与相关单位强化合作,在山区持续推动小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2021年,全市累计开展了25.17公里河(沟)道水生态修复,涉及20条小流域。通过修复河(沟)道水文地貌、构建微生境、拆改横向拦水建筑物、栽种水生植物等措施,山区河(沟)道上下游、左右岸连通性、水生生境状况进一步改善,生态系统完整性得到提升。

多措并举,北京水土保持效益明显。据统计,2021年,北京已完成水土保持设施验收报备的生产建设项目,平均表土保护率为94.11%、水土流失总治理度为93.81%、林草植被恢复率为97.93%、林草覆盖率为38.95%。全市新增雨水集蓄能力29.59万立方米,恢复植被4630.04公顷,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后减少水土流失29.63万吨。

水土流失面积十年减少近四成

北京市境内共有潮白河、永定河、北运河、大清河、蓟运河五大流域(水系)。2021年,各流域(水系)水土流失面积绝对值和水土流失强度最大的均在潮白河流域,其次为大清河流域。但与2020年相比,五大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均有所减少,实现连续两年下降。

据介绍,2021年全市共审批生产建设项目水影响评价文件 (水土保持方案)945个,涉及水土流失防治责任范围2.45万公顷。全市全年共完成983个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设施自主验收报备,并对其中296个重点项目进行了现场核查。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检查2977次,立案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113起,收缴罚款206.26万元。其中市级查处案件37起,收缴罚款18.51万元;区级查处案件76起,收缴罚款187.75万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王天淇

2021年,北京还进一步强化水土保持监管。通过规范事前审批、强化事中监管、严格事后执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管实现全覆盖,人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

近日,由市水务局组织编制的2021年《北京市水土保持公报》正式公布。动态监测结果表明,2021年,北京全市域水土流失状况呈现流失面积和侵蚀强度“双下降”,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向好态势得到进一步巩固。

“通过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有效提高了梯田保水保土能力,恢复了河流沟道自然形态,也创造和修复了更多动植物生境。”市水务局水土保持与水生态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21年,部分小流域出水水质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有效支持了农村绿色产业发展,保护了首都饮用水源,促进了美丽乡村建设,维护了河库健康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