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通报》
文章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治理模式治理模式下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差异,为水土流失治理与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兴国县塘背小流域为研究区域,选取果园开发(模式A)、生态恢复(模式B)为水土流失主要治理模式,以次生林、未人为治理样地(对照DZ)作为对照样地,采用群落学样方调查法,调查分析各林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及植物多样性。[结果](1)模式A、模式B、次生林、对照DZ的乔灌层优势种分别为脐橙、马尾松、青冈和马尾松。草本层优势种在模式A中为马唐、其余3组均为芒萁。相较对照DZ,模式A群落结构发生改变,模式B的群落结构并没有改变,仍以马尾松、芒萁等阳性先锋植物为主;(2)次生林的物种丰富度、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相较于对照DZ,模式A、模式B对于物种丰富度及植物多样性均有提升,两者多样性水平相近;(3)各样地植物群落组成整体表现为极不相似,共有植物物种仅有一种。相较于模式A,模式B、次生林和对照DZ之间的群落组成较为相似。[结论]进行水土流失治理有利于植被的恢复;果园开发模式在满足水土流失治理和植被恢复的同时,具备一定的经济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水土流失治理模式。
文章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