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导读

崩岗概念及其英文译法探析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6-19

简介:袁再健(1976—),男,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面源污染与生态水文等。E-

李定强(1963—),男, 博士,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水土保持与面源污染。E-

崩岗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区域常见的侵蚀地貌类型,集中分布于长江以南,广东、江西、广西、福建、湖南等省的赤红壤、红壤分布区,在湖北和安徽省也有少量分布[1],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区域性、垂直分布等特征[2-4]。崩岗侵蚀程度大致与华南海岸线相平行,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弱[5]。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花岗岩区,一般风化壳厚度在20~50 m的崩岗分布最多[6],少量存在于砂砾岩、泥质页岩、千枚岩及其他岩区[4]。另外,崩岗的发育还受日照影响,阳坡的崩岗数量多于阴坡[7],其发育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最大剪切力方向基本一致[8]。据统计,我国总共分布着大、中、小型崩岗约23万9 100个,近几十年内年均崩岗侵蚀产沙量约6 723.9万t[9],造成下游大量的农田、村庄被埋压,淤塞河流和灌排渠道,被喻为我国南方的“生态溃疡”[4]。鉴于崩岗侵蚀严重的危害性,认识崩岗侵蚀,加快侵蚀控制、治理已成为我国南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崩岗作为中国特有的侵蚀地貌,有其独特的地貌特征和侵蚀机理,兼具中国地方特色及特殊语境。此外,伴随着水土保持国际合作与交流的深入,崩岗研究及成果已逐渐走向国际并引起广泛关注[10];因此,深入明确崩岗的概念及其内涵,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崩岗的英文译法,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国外学者对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者所做工作的认识。

1 崩岗的认识

相关文献显示,“崩岗”源于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当地客家人对“丘陵山地冲沟源头汇水区围椅状崩塌崖壁地貌”的称谓[11],是具有中国地方特色的地貌学名词。国内最早对“崩岗”侵蚀现象的官方记录见于《德庆县志》[12]。1958年,曾昭璇先生在《韩江上游地形略论》中首次将 “崩岗”地貌引入学术界,并于1960年在其《地形学原理》一书中正式将“崩岗”引入地貌学领域,成为地貌专业名词[13]。目前“崩岗”一词已应用在土壤学、水土保持学、地理学等学科中。

1.1 崩岗的发育过程与形态划分

作为中国南方地区最严重的水土侵蚀类型,崩岗具有其独特的发育机理及地貌特征,表现出明显的突发性、随机性、长期性、剧烈性等特点。崩岗是内、外营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内营力主要源于地球构造应力,是系统的。而以水力及重力作用为主的外营力则是随机的、不稳定的[8],对崩岗的发育过程、地貌形态及分布起着主导作用。崩岗发育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侵蚀机理,源于水力、重力作用对各阶段侵蚀发育的贡献率不同[14]。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崩岗是由水力作用形成的沟蚀发育而来,因此认为崩岗发育初期水力作用起主导作用,地貌形态以沟蚀为主[15-16]。随着沟谷下切,一定高差的崩壁形成,土体由表面剥脱式侵蚀发育为坠落式的大型崩塌,此时重力侵蚀为主。目前学者们将崩岗侵蚀的演变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如史德明[6]、丁光敏[17]将崩岗分成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及晚期阶段; 阮伏水[18]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及老年期;吴克刚等[19]和张淑光等[20]将其划分为深切期、崩塌期及夷平期/平衡期;牛德奎[21]据崩岗的阶段性地貌形态特征划分为4个阶段。实际上,由于水力、重力耦合作用的随机性与复杂性,很难对崩岗的发育过程做出十分明确的定量化区分,也无法清晰区分其与沟蚀之间的界限。

崩岗系统通常包括上方集水区、崩壁、崩积堆、下部沟道和冲积扇5部分[22],其地貌形态始终处于动态演变过程中,崩塌作用发生的初始位置、崩塌程度、崩塌方向也是随机的,因此在我国南方的低山丘陵区域分布着不同形态、大小及空间维度的崩岗。学者们根据崩岗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崩岗认识的逐步深入将崩岗不断细化分类,如最初曾昭璇等[23]将崩岗分为瓢形崩岗、分支崩岗和箕形崩岗3类,张淑光等[20]分为条形、瓢形扇形和弧形4类,丘世钧[15]分为条形、叉形、瓢形、箕形、劣地状5类,丁光敏[17]进一步划分为6类。2005年,水利部组织实施的南方崩岗普查过程中则统一将南方7省的崩岗分为5类:爪形、条形、弧形、瓢形、和混合型[4],得到学术界普遍接受并沿用至今。

1.2 崩岗的概念与内涵

崩岗的定义目前说法不一,但学者们均强调了崩岗发育过程中关于崩塌、坍塌的概念。如唐克丽[24]在《中国水土保持》一书认为崩岗是指岩体或土体在重力和水力综合作用下,向临空面突然崩落的现象。王礼先等[25]在《中国水利百科全书—水土保持分册》中描述到崩岗是在水力和重力作用下,山坡土(石)体受破坏而坍塌和受冲刷的侵蚀现象。张信宝[26]将崩岗定义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岩石风化形成的膨胀压密厚层土体组成的坡地上,冲沟沟头部分经不断地崩塌和陷蚀作用而形成一种围椅状侵蚀地貌。

上一篇:口腔正畸治疗后保持方法的研究进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