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通报

期刊导读

如何实现奶酪品类国产快消化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31

奶酪是一个舶来品,在中国似乎有点水土不服,根据Euromonitor的统计,中国人均奶酪的年消费量仅有0.04 千克,日本和韩国的人均消费量分别为2.26 千克和2.57 千克,国内人均消费仅为日韩的1/50,世界上130 多个国家生产奶酪,年产量近2 000 万吨。在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奶酪就是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奶酪何时才能成为国人的生活必需品?这个目标如何实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本文就“如何实现奶酪品类国产快消化”进行探讨。

国内奶酪市场现状

奶酪自带光环,具有广阔前景

提到奶酪,大多数人可能会想起动画片《猫和老鼠》里的场景,老鼠经常去偷吃的一块扇形带孔状的金黄色固体就是奶酪,在国人的生活当中和“奶酪”“芝士”沾边的产品价格普遍都比较“贵”,例如比较受大家喜爱的西式糕点、披萨等。

每年笔者会在全国做30 场以上的单面镜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大多数的消费者认为奶酪是“高端的”“西式的”,笔者整理了一些比较经典的消费者语录例如:“1、很高大上的,西餐厅里的;2、宝妈群推荐的,可以给孩子补钙;3、我朋友给我从国外带回来当礼物的;4、女儿留学回国之后经常买着吃,后来我去超市就会给她买。”如今红遍各大城市的芝士奶盖茶几乎成了餐饮业最重要的产品线,与芝士相关的饮品制作都受到消费者的热捧。

可以看出消费者对奶酪有天生的好感,自带光环。

市场认知水平远比想象的要低

从调研中,笔者还发现虽然奶酪的联想度较好,但是认知度却很低,笔者整理了一些消费者关于奶酪认知的经典语录:“1、芝士我吃过,但是奶酪没有吃过;2、起司和吐司我不知道是什么区别;3、我不知道马苏里拉是哪个国家的牌子;4、奶酪品牌我一般选择百吉福和马苏里拉”,还有很多的消费者吃过披萨和汉堡,但是却说自己从来没有吃过奶酪。这些不是个案,而是消费者的普遍认知。

可以看出国人对奶酪的认知水平极低。

奶酪的口感也经常被吐槽,消费者评价西方的奶酪“长毛”“发霉”“又臭又咸”。“十年前,中国人从来不吃芝士”,美国乳品出口协会传播部部长艾伦·莱维特如此表示。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芝士特殊的风味的确不那么容易被中国消费者接受。

现有奶酪品类应用场景有限

现有零售奶酪产品多以家庭厨房为消费场景,通过对上海家乐福零售系统实地走访了解,发现奶酪品类中间接食用与直接食用的比例为65∶35,间接食用就是需要经过厨房加工才能食用,这显然不能满足消费者对“便捷”生活的需求。

英敏特的统计指出,中国的总芝士消费其实主要是靠餐饮消费而不是超市这样的零售终端消费拉动,餐饮渠道为总消费贡献的比例能达到77%。比如被芝士爱好者称为“芝士之王”的帕玛森芝士,它就像意大利人的“老干妈”,非常百搭,无论做什么菜都可以放一些,如比萨、意大利面、沙拉等。

但是在西方最为寻常的乳制品芝士,并非传统中国菜所需的原料,很少出现在中国消费者的购物清单上,所以奶酪产品的食用场景也限制了其在国内的发展。

消费者不愿意接受的事实,零售奶酪价格偏高

从家乐福超市的统计数据来看,奶酪每百克的价格段在15~20 元占比65%,几乎全部是再制奶酪,价格段在20~30 元占比23%,价格段在30~40 元占比5%,每百克10 元以下的奶酪零食占比6%左右。这和中国消费结构有关,西方尤其是法国,奶酪对他们而言就像空气一样必不可少,N多的厂家大规模生产,居民自己也在做,竞争十分激烈,所以价格适中,而中国正好相反,市场奶酪总体较小,乏人问津,生产厂家也寥寥几家,所以价格比国外高出不少,以上海为例家乐福超市主流奶酪每百克价格是高端酸奶“优诺”的2 倍,特别是儿童的零食奶酪,售价23 元每袋的儿童奶酪只有6 个,小朋友几秒钟就可以解决1 个,虽然说20 多元1 袋家长咬咬牙也可以接受,但是以小朋友的消费速度,家长还是有一定的压力。

实现奶酪品类快消化的关键思考

提高主流人群的消费驱动力——给我一个吃奶酪的理由

一款畅销的快消产品必须要有3 个落脚点:“刚需、痛点、高频”,即产品必须是用户的刚需,必须是解决用户的痛点,而且使用场景要在用户的生活中经常发生。3 个因素中要先解决“刚需”的问题,什么是刚需?用户想要的都可以称之为需求,当需求非常强烈,甚至非要不可,就可以称之为刚需。目前国内的奶酪消费驱动力还很弱,吃与不吃没有什么区别,要想实现奶酪快消化,培养“刚需”是前提。